食品安全關乎到我們所有人,因此食品安全問題關注越來越廣泛。那么食品安全問題出在哪?誰來管?如何管?
食品安全問題出在哪?
我相信,每個人都能說出一二。如蔬菜的農藥和化肥殘留問題,白酒塑化劑問題,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問題,飲用水菌落*標問題,*范圍劑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問題,等等。這些問題有的涉及農產品源頭治理,有的涉及食品生產經營管理。
除了易出問題的產品,還有易出問題的企業。近年來,我國從事食品生產經營和餐飲服務的企業越來越多,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經濟下行帶來的生存壓力勢必影響到企業誠信守法觀念和質量安全意識,一些非法利益鏈條的形成極易導致“破窗效應"。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我國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在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及互聯網時代,第三方餐飲服務平臺(如快餐外賣)、O2O食品零售(如團購)等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帶來了一些新的食品安全隱患和違法違規行為。
此外,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同推進過程中,食品安全問題容易引發區域性和系統性風險,我們要注意排查和防控重點區域風險。
誰來管?
保障食品安全較為終要落實到具體的主體上。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任務繁重,而地方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正處于改革的過渡期,一些監管機構和監管人員對其事權職責的認識還不夠清晰,尤其是基層監管人員的素質和能力亟需加強。
國家應盡快完善頂層設計,合理劃分各級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的事權關系,強化各級食品安全機構的綜合協調作用。市、縣要加快完成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的改革任務,抓緊職能調整、人員劃轉、技術資源整合,充實專業技術力量,盡快實現正常運轉。鄉鎮(街道)或區域要健全食品安全監管派出機構,研究建立有關管理制度,著力解決基層監管能力薄弱問題,打通“較為后一公里"。完善基層食品安全網格化管理體系和責任體系,改變“牛欄關貓"的狀況,防止食品安全在*線失守。
同時,要優化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將食品安全的風險分析、日常監管和應急處置有機結合。監管部門要提高對食品安全的風險監測和評估能力,如完善食物中非食用物質名單,開展相關檢驗方法研究,并建立部門間風險監測數據共享與分析機制,提高大數據利用效率等。還要提高對食品安全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強化跨區域、跨部門應急協作和信息通報機制,建立覆蓋全國的突發事件信息直報網和輿情監測網,健全國家食品安全應急體系。
需要強調的是,食品安全不是監管部門一家的事,而是各級地方政府承擔的屬地責任,必須綜合發揮資金投入的激勵作用,宣教科普的引導作用和刑事司法的威懾作用。應加強基層執法裝備的配備和食品安全監管技術的創新,提高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設備的技術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同時,強化宣傳引導,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食品安全公益宣傳和科普工作,提高公眾食品基本安全知曉率。此外,一些地方已在*機關內設立“食藥*"隊伍,此舉也有利于依法嚴懲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
如何管?
我們需要加大糧食、畜禽、農資等監管力度,探索建立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管理銜接機制;同時,針對奶粉、大桶水、白酒等具體重點產品,開展綜合治理或專項整治。
要加強對大型食品生產加工、流通餐飲企業的監督檢查,規范對小作坊、攤販等管理,持續打擊無證無照、銷售和使用無合法來源食品和原料。
新業態的新隱患雖沒有傳統食品安全問題那么普遍,但屬于“關鍵的少數",亟需引起重視。監管部門需要未雨綢繆,抓住這些新型業態的特征,主動應對未來未知風險。
政府應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食品加工業聚集區、農產品和食品市場、農村集貿市場、城鄉結合部等重點區域的監管力度,加強對學校食堂、旅游景區、繁華商圈、交通樞紐等就餐人員密集場所的監管,對農村集體聚餐進行指導,防范食物中毒事故發生。具體來看,要開展食品生產經營主體基本情況統計調查,制定實施農產品和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檢計劃,加強結果分析研判。在此基礎上制定風險清單,根據風險特征明確關鍵節點、責任人、檢查頻次等內容。